为便于清爽,兹将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按“六病”之表证、里证、半表半里证、兼证、吞并病证类别进行整理并附以敝东谈主清爽,把条规分为无方证条规和方证条规。
凡例:
1、凡条规前编号为今东谈主对宋版赵开好意思本所编的序号,序号后标“*”者,为敝东谈主提倡熟背条规。
2、凡条规首冠以“太阳病”、“阳明病”、“少阳病”、“少阴病”、“太阴病”、“厥阴病”者,均源为一景未“论广”之前的《伊尹汤液经》条规。
3、凡条规首冠以“伤寒”二字者,系張仲景《<伊尹汤液经>论广》条规。
4、凡条规首无题者,既非伊尹、亦非仲景所作,而是仲景遗论,载于《胎胪药录》,被王叔和录入。
5、凡以“问答”、“师曰”花式岀现者,都王叔和文,其本体凭据仲景遗论精神编入,其间不乏有王叔和黑货。
6、凡条规中括号内本体,为敝东谈主清爽所附简注。
7、方证方剂内剂量后括号内为折今之剂量。
该篇为太阳病方证条规。
图片
太阳病方证条规太阳病篇方证条规有144条(不含针灸方证,因针灸及脏腑家言已暂划归无方证条规)。
包括太阳病兼证条规,如第14条“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反汗出恶风者,桂枝加葛根汤主之”应归于太阳病兼津虚证;太阳病与它病吞并病条规,如第63条“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,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”应归于太阳阳明吞并病'条规;还有径直是它病条规,如第176条“伤寒脉泛动,此表有热,里有寒,白虎汤主之”应归于阳明病条规;单纯太阳病方证仅有:
A、桂枝系:桂枝甘草汤证、桂枝汤证、桂枝去芍药汤证、桂枝加桂汤证。
B、麻黄系:甘草麻黄汤证、令嫒麻黄醇酒汤证、麻黄汤。
C、桂枝麻黄共有系:桂枝二麻黄一汤证、桂枝麻黄参半汤证。
分录如下:
A①桂枝甘草汤证
桂枝甘草汤
桂枝四两(60g),炙甘草二两(30g),上二味,以水三升(600ml),煮取一升(200ml),去滓,顿服。
64、发汗过多,其东谈主叉手自冒心(用手护住腹黑部位)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。
75、未捏脉时,病东谈主叉手自冒心,师因教咳而试令咳而不咳者,此必两耳无闻尔,是以然者,以重发汗虚故如斯。发汗后,饮水多(为自救),(然卫阳消极而不成化津)必喘,以水灌之,亦喘。
该两条阐扬水跟心的干系。水能被气化则是津液,津液能滋养腹黑、耳窍及满身;反之,不成被气化则是病邪,能反侮腹黑。而气化的根蒂动能又起首于腹黑,那么,大剂量的桂枝不仅能降气逆又能提振心(系统)功能(主要作用于动脉血),协作大剂量的炙甘草不仅缓急迫又能提振脾(系统)功能(主要作用于胃),是以,量大剂重,快速改善卫阳不及导致的生化问题。
心悸者,血容量一定的情况下,血中荣养成份枯竭,水份太多,不及以复旧心泵运行,即“水气凌心“。
耳聋者,津液不及,清窍无所养所致。
“师教令咳而不咳者”是类至今世仪器援救会诊的妙技和步调。
A②桂枝汤证
桂枝汤
桂枝(去皮)三两(10g~15g),芍药三两(10g~15g),生姜三两(10~15g),甘草(炙)二两(8~10g),大枣12枚(擘,单剂4枚)。
上五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须奥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,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浆浆,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淋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后服,无用尽剂;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;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,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通宵服,周时不雅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;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三剂。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与该方证有关的条规有第12、13、15~17、19、24、42、44、45、53、54、56、57、91、95、234、240、387条及《金匮要略》妇东谈主产后篇第8条。
12*、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觉。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烧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
13、太阳病,头痛发烧,汗出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
15、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汤,方用前法;若不上冲者,不得与之。
16*、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,若下,若温针,仍不明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之也。不雅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桂枝真名解肌,若其东谈主脉浮紧,发烧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,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17、若酒客病,不可与桂枝汤,得之则呕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19、凡服桂枝汤吐者,自后必吐脓血也。
24、太阳病,初服桂枝汤,反烦,不明者,先刺风池、风府,却与桂枝汤则愈。
42、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。
44、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。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。
45、太阳病,先发汗,不明;而复下之,脉浮者不愈;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故知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。
53、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,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妥协故尔。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,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,宜桂枝汤。
54、病东谈主藏无他病,时发烧,自汗出而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,先当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
56、伤寒,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;其小便淸者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;若头痛者,必衄,宜桂枝汤。
57、伤寒发汗,已解;半日许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。
91*、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啻,身祸患者,急当救里。后身祸患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汤,救表宜桂枝汤。
95、太阳病,发烧汗出者,此为荣弱卫强,故使汗出,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。
234、阳明病,脉迟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240、病东谈主烦热,汗出则解,又如疟状,日晡所发烧者,属阳明也。脉实者,宜下之,脉浮虚者,宜发汗。下之宜大承气汤,发汗宜桂枝汤。
387、吐利止而身痛络续者,当音问妥协其外,宜桂枝汤小和之。
《金匮要略》妇东谈主产后第8条、产后风,续之数旬日不明,头微痛,恶寒,时常有热,心下闷,干呕汗出,虽久,阳旦证续在,可与阳旦汤(即桂枝汤)。
A③桂枝去芍药汤证
桂枝去芍药汤
桂枝、生姜各三两(10~15g),炙甘草二两(8~10g),大枣12枚(擘,单剂4枚)。上四味,以水七升(1.4kg),煮取三升(0.6kg),去渣,温服一升(0.2kg)。
21、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若(脉)微,恶寒者,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。
A④桂枝加桂汤证
桂枝加桂汤
桂枝五两(20~25g),芍药、生姜各三两(10~15g),炙甘草二两(8~10g),大枣12枚(擘,单剂4枚)。上五味,以水七升(1.4kg),煮取三升(0.6kg),去渣,温服一升(0.2kg)。
117、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以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,愈加桂二两也。
B①甘草麻黄汤证
甘草麻黄汤
甘草二两(8~10g),麻黄四两(15~20g)。右二味,水五升(1.0kg),煮麻黄,去上沫,内甘草,煮取三升(0.6kg),温服一升(0.2kg)。重覆汗出,不汗再服,慎风寒。
《金匮要略》水气病第25条、里水,越婢加术汤主之,甘草麻黄汤亦主之。
B②令嫒麻黄醇酒汤证
令嫒麻黄醇酒汤
麻黄三两(35~45y。右一味,以好意思清酒五升(1.0kg),煮去二升半,顿服尽(0.75kg)。冬月用酒,春月用水煮之。
《金匮要略》黄疸病附方(二)、令嫒麻黄醇酒汤,治黄疸。
B③麻黄汤方证
麻黄汤
麻黄三两(10~15g),桂枝二两(8~10g),炙甘草一两(5g),杏仁70个(8~9g)。上四味,水九升(1.8kg),先煎麻黄减二升,去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(0.5kg),去渣,温服八合(160ml)。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。
与该方证有关的条规有第35、36、37、46、47、49、50~52、83~89条。
35*、太阳病,头痛,发烧,身痛,腰痛,骨节祸患,恶风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
36、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麻黄汤。
37、太阳病,旬日已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,设胸满胁痛者,与小柴胡汤;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。
46、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烧,身祸患,八九日不明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服药已微除,其东谈主发烦目暝,剧者必衄,衄乃解,是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,麻黄汤主之。
47、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烧,身无汗,自衄者愈。
49、脉浮数,法当汗出而愈,若下之,身重,心悸者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。是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,须内外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50、脉浮紧者,法当身祸患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。因何然者,以荣气不及,血少故也。
51、脉浮者,病在表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52、脉浮而数者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83、咽喉干燥者,不可发汗。
84、淋家,不可发汗,汗出必便血。
85、疮家,虽身祸患,不可发汗,发汗则痓。
86、衄家,不可发汗。汗出,必额上陷脉急紧,直视不成眴,不得眠。
87、一火血家,不可发汗,发汗则寒栗而振。
88、汗家重发汗,必糊涂心乱,小便已阴疼,与禹余粮丸。
89、病东谈主有寒,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蚘。
C①桂枝二麻黄一汤证
桂枝二麻黄一汤
桂枝一两十七铢(9~12g),芍药一两六铢(8~10g),麻黄十六铢(5~6g),生姜一两六铢(8~10g),杏仁16个(3g),炙甘草一两二铢(8g),大枣5枚(单剂2枚)。上七味,水五升(1.0㎏)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(0.2kg),去渣,温服一升,日再服。
25、服桂枝汤,大汗岀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如前法。若形似疟,一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
C②桂枝麻黄参半汤证
桂板麻黄参半汤
桂枝一两十六铢(9~12g),芍药、麻黄、生姜、炙甘草各一两(5g),杏仁24枚(3g),大枣4枚(1~2枚)。上七味,水五升(1.0㎏)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一升八合,去渣,温服寰宇(0.12㎏)。
23、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烧恶寒,热多寒少,其东谈主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。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;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;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得小汗岀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黄参半汤。
相称证实一下:上述中,桂枝加葛根汤证,我之将其列入太阳病兼津虚证,是因为该方证里热之势不赫然则表证赫然,同期,从“痉病”机理为津虚导致这个角度讨论的。也许有东谈主执于第32条“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”将其归于太阳阳明合病,也无不可。因为兼证与吞并病莫得严格界线,从举座上看,唯有阴、阳、寒、热、虚、实以及表、里(病位)这八纲判断正确,至于说法是仁智互见。
从上述方证条规于各篇中彼此穿插的情况,不丢丑岀,太阳病篇条规虽多但并非全是“太阳病”或“太阳经病”,更非“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”之经脉为病,而是犹如一台戏曲,先拉开序幕,为后续剧情张开作铺垫。
“君之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,古东谈主限于科技水平,合计疾病的病位是行远自迩、病情是跟着病程及失治而由轻到重。这种意识天然朴素,拿今东谈主看来以至失于朦胧而不科学,但这种理念何曾逾期?因而,关于疾病的筹谋入微与宏不雅掌控,这两者缺一不可。——这亦然我目标当代中医应“衷中参西”的立论基点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工作,通盘本体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本体,请点击举报。- 2023/09/26梦境西游:这才是简直限量吉祥,黄金色的龙马,只好90天有用期
- 2023/09/26《运说念方舟》恶徒岛位置先容
- 2023/09/26〖绝密神方〗🙅颈椎病🙅
- 2023/09/26肾绞痛(针灸诊治)
- 2023/09/25“我好想邂逅他们一面”,她们在战火中与亲东谈主失踪,用一世来守候团圆